Search

假如是比較「為自己做決定」以及「幫別人做決定」,應該會覺得在幫自己做決定時,因為與自己的利益切身相關...

  • Share this:

假如是比較「為自己做決定」以及「幫別人做決定」,應該會覺得在幫自己做決定時,因為與自己的利益切身相關,決策品質應該會比較好對吧。但是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顯示,可能未必是如此。

在《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書中提到,在一項大型實驗裡,要受測者在以下兩種情境做出選擇:1. 什麼都不做,但有10%的機率死於癌症。2. 接受一種新療法,但有5%機率可能死亡。顯然選項2的死亡機率比較低,但是有40%的受測者選擇「什麼都不做」,這個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因為在之前的研究裡的確發現,在牽涉到健康問題時,人們往往有選擇什麼都不做的傾向。

但是,同樣的受測者,如果問題改為幫其他人選擇時,只有31%會選擇選項1,意思是,有9%左右的受測者會搞砸對自己比較有利的選擇(若以美國每年診斷出癌症的患者數大約1,800萬,9%意味著是大約160萬人)。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作者伊森博士提出了一項名之為「所羅門悖論」的見解--智者的洞察力與智慧未必會展現在自身相關的事情上。身為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因為其軍事與經濟的眼光受人敬重,而且因為他充滿智慧,人們會遠道而來尋求他的意見或仲裁,我們都讀過那個「從兩個都聲稱是孩子母親的婦女中判斷出真正生母」的故事。

但是諷刺的是,所羅門王對於自己的人生似乎就不那麼明治:他娶了數百名不同信仰的女子,並且為了取悅她們,建立了各種華麗的神殿讓她們各自敬拜各自的神明,讓所羅門王的子民與他逐漸疏遠,導致了自己的王國因而滅亡。

而美國歷史上以智慧著稱的林肯總統,也曾經因為愛上自己未婚妻之外的另一位女子,搞得陷入憂鬱。但之後他的摯友斯匹得有類似的情況發生時,林肯卻能給他明智的建議。後來林肯反思自己如果在看待自己的感情像是看待摯友的感情生活一樣清楚,他可能就會「安然度過這一關」。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要告訴我們,做決定時跳脫自身的視角,保持一定程度的心智距離(就當作像是其他人的事一般),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

#老查隨意讀
#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出租大叔 數位轉型顧問 我是老查 Youtube頻道 說書人 老查商業好書簡報 主理人
View all posts